1993年冬天,新年的钟声敲响时,铁四局二处第四工程段的身影随着阜阳颖河特大桥的建成逐渐消散于视野。20余年来400多名工人命运的流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拭去日渐层叠的灰尘得以重现。
身在昆仑观沧海
桌上泛黄的老照片是唐秋萍刚参加工作时拍的,那是改革开放初期,铁四局二处负责的京九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阜阳颖河特大桥枢纽工程。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唐秋萍成了国家工程建设队伍中一名光荣的电工。军号响起之时,她会在二八杠自行车后座绑着电缆,沐浴着阳光出发。这辆自行车是唐秋萍入职以来骑坏的第3辆,因为工地对电缆的需求急,所以她只能一趟趟来往奔波。来到工地,唐秋萍第一件事就是把电闸拉下,用仪器检测各个地方的电路是否正常。“当时班里流传一句话——不被电打,不会知道电老虎的厉害。”夜晚,唐秋萍会和往常一样将钨錪灯在高高的竹筒上点起。“人都有一股气,不为别的,把大桥建起来,争气养活自己,什么苦都能扛,什么累都能受。”
回家,对现在人来说,要坐几小时的高铁,而对那时候的人来说,则要经过几天几夜的长途跋涉。唐秋萍依稀记得当时一手提着行李箱,一手抱着孩子,汇入波涛汹涌的大军向车厢挪去的情景。30多年,风雨劳顿,之所以不觉得辛苦,除了坚忍的丈夫,勤劳的妻子,一路相伴的还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希望。
火车轰鸣追梦来
这张有着年代感的火车头照片,是1982年拍摄的。那是林建利上班的第一年,担任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的一名火车司炉工。
火车从阜阳开往到闸河,林建利需要全程用铁锹不断地往锅炉里加煤,一天平均要铲18吨,挥锹3万次,工作12小时,而他这一干就干了十三年。“运输组和其他当时的段不一样,早上没有班长点名,大家到的很齐。”因为一辆火车的正常行驶缺不了每一位工人的努力,火车准时发车已成为刻印在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添煤的活没有近道可言,下班以后整个人从上到下都被熏得通黑。”
在那时,每名职工的伙食要用饭票购买,为了把饭菜票节省给弟弟妹妹,林建利每天携带8-10袋方便面。林建利最高兴的是拿到第一个月74.66元工资的时候,那天,他奢侈了一把,花了2.5元打了一份米饭,0.5元装了一份菜,犒劳了自己。吃苦,勤劳,朴素,让他收获了今天的成绩和尊敬。改革开放成就了勤劳的劳动者,劳动者也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耕种者。
最后一次,把红旗绑在杆上升起
墙上悬挂的这面照片,是80年代二处在阜阳修建颖河特大桥时的留影。边上的这位年轻人,是段里的一名干将,他叫孙建林,如今57岁了。
阜阳颖河特大桥是京九铁路14项重点控制工程之一。1993年冬天,大桥最后两个深水墩成为影响工期的“拦路虎”,上级要求必须在春节前完工。孙建林毫不犹豫带头扛起七、八十斤重的模板,登高爬下,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一天,过度疲劳的他走到跳板中央时,受过伤的胸口一阵绞痛,眼一黑,一头栽进冰冷的河水中。醒来后,他躲过医生的“监视”,又出现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大桥提前完成,“阜阳速度”从此闻名。
41年来,孙建林有30多个春节是在工地度过的。如今,快至退休年龄的他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除了幸福项目部建设外,党建工作,工程建设,项目年轻人的导师带徒全由他一个人打理,如同过去老铁路人授予他的一样,一代代人的灵魂“种子”深植在他的记忆中,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时间走得再远,铁路人的精神也会提醒他们——最后一次,也要把红旗绑在杆上升起!
过去和如今,往事和故事,改革开放的春风促成了劳动者的幸福,劳动者的勤劳见证了改革开放的骄傲。然而,究竟是劳动者创造了新时代,还是新时代塑造了人,自行车上的一捆电缆,蒸汽车里的一柄铁锹,桅杆尖的一面旗帜,总会为我们一一道来。
信息录入:高炼 责任编辑:高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