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的一天,突然接到来自长沙的电话,是一位曾经在原铁四局二处工作过的同事打来的。他在电话里告诉我,近年来,他们这一批1971年入路的同志相继退休,包括从枝柳铁路调回湖南地方工作的或是在原铁四局二处工作到退休回湘的同志,现今大部分闲赋在家。但他们不甘寂寞,经常聚在一起畅怀叙旧,多则七、八十人,最多的话题就是枝柳铁路。去年,在聚会上有同志提议,为了纪念参加枝柳铁路建设40周年,重返枝柳铁路沿线,看一看铁路通车以后的巨大变化,听一听那里的乡音,闻一闻这片红土地的芳香,找回当年在那里生活的感觉。
经过酝酿,今年4月有10位同志自愿结队,自驾车从省城长沙出发到湘西。他们沿大庸、黄土岗等原铁四局二处施工管段一路前行,耳闻目睹了枝柳铁路通车后的巨大变化:沿线的人民生活改善了,当年的施工便道不见了踪影,代之以高等级的公路,尤其是大庸由一个小县城发展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张家界市。他们为自己能参加枝柳铁路建设,造福于湘西人民而感到自豪。同时,他们也很想念曾朝夕相处的32位因公殉职和54位因病去世、长眠于天门山下和澧水河畔的战友,努力在荒山野丘中寻找他们的墓碑和坟穴,为逝者焚香默哀。他们还专程到原铁四局二处修造的纪念亭,在刻有每一位先烈英名的墓碑前肃然祭奠、寄托哀思。当时,有一位同志看到墓碑上有三个他熟悉的名字,就是他原来同一个工班的战友,顿时眼眶湿润了,仿佛又见到他们遇险、抢险牺牲的情景,在心中默默祈祷着:“我的好战友、好朋友、好兄弟,我们来看你来了,安息吧!活着的人是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 ”
过后,他们将这次的全程录像自费刻成光碟,题名为《重走枝柳工地、追忆激情岁月》,准备分发给周围的朋友共同分享。
我的朋友来电除了告诉我这些事之外,还希望我能为这个光碟写个序。为他们的行为所感动,我答应了。
“七·一”前夕,这位朋友又打电话告诉我一个振奋的好消息:他们要乘7月1日起开通的第一列长沙至合肥直达旅客列车来合肥。
原来,为庆贺长沙至合肥的直达列车开通,《三湘都市报》邀请20位市民免费往返乘坐首列发往合肥的列车,条件是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和目的。他们怀着对铁路事业的深厚感情、对中铁四局的眷恋之情向媒体报名申请,报社方面很快答复“满足他们的愿望”,并给了3个名额。我把这一消息传给在局机关居住的原铁四局二处老干部,大家都很振奋。局有关领导闻讯,也给予支持和关注。
他们一行3人在合肥停留的两天时间里,首先登门拜访当年枝柳铁路上的老领导、老同志,表达他们的崇敬和离开铁路之后的思念,同时也汇报他们重走枝柳铁路工地的情景,并以光碟相赠。来者中,有一位女同志,入路时是喜爱蹦蹦跳跳的小姑娘,如今已当了外婆,这次来合肥特意看望原单位的指导员。当见到这位现已年届九旬、离休多年的老指导员,问他还认不认识自己时,那位老指导员不仅一眼便认出,还很快叫出了她的名字,令在场的人十分佩服这位老同志的记忆力。尽管彼此已有30多年未曾谋面,可是一见面就像在家里一样,十分亲切和愉悦,毫无陌生的感觉。
事后我一直在思索,究竟是什么力量把他们凝聚在一起,而且对枝柳铁路情有独钟?诚然,枝柳铁路是原铁四局二处组建之初所承担的第一项铁路建设任务。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一大批知识青年和退伍军人加入了这支会战队伍。当时,“文革”还未结束,单位处于军管状态,处以下还是营连建制,无论干部和工人、领导和群众,吃着一锅饭,住的是临时工棚。一年除了几十天探亲假能和亲人团聚之外,从枝柳铁路自开建到建成的近8年时间,大家成年累月在一起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相互之间的情谊渐渐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当年的条件虽然艰苦,物质生活也很贫乏,可是大家以路为家、以苦为荣,加快铁路建设的信念毫不动摇。正由于枝柳铁路是他们走上社会的第一个里程碑,也奠定了这一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他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也割舍不了他们对铁路、对铁四局、对二处的那份情谊。因此,在他们退休之后,再去体味几十年前枝柳铁路工地生活的境况,去实现多年的愿望,去圆自己的梦。
荀子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思之感慨,在此书赠友人共勉。
信息录入:克霞 责任编辑:桂文军